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家家离不了!长葛这特产就一个字:香!

家家离不了!长葛这特产就一个字:香!

发布时间: 2025-07-10 14:24

一个巨大的铁锅被支起来,电机带动杠杆一前一后运动,上面的铁锅跟着来回摇晃。一个小磨油摊支起来,半条街都是香气。

说起来,做饭真是离不了小磨油,拌面条要加、调凉菜要加、烧汤面条要加,甚至早上吃的胡辣汤盛好后,也得点上几滴小磨油。
不管啥菜只要加上几滴小磨油,总感觉更有味儿了。
要说长葛的小磨油,还得是南席镇的够地道。就在南席西街,有个坚持做小磨油40多年的老师傅,不但十里八村的乡亲们都认他的油好,就连周边城市乃至外省都有他的粉丝,凭借着传承了5代的制油技术,他还成为了许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他就是南席张民小磨油的创始人——张民。
一瓶小磨油,磨了40年
来到南席镇大街,随便找个路边摊喊一声“老板,上碗热豆腐!”不消多时,一碗热气腾腾的豆腐就被端上桌,当天清早新磨的豆腐散发出浓郁的豆香,勺子一碰就晃动起来,而在其中最迷人的要数盛碗后点的那几滴小磨油:仅仅几滴便浓香诱人,叫人放不下筷子。小磨油堪称南席镇最有名的特色农产品之一,其中张民的小磨油更是一绝。

40多年前,张民刚刚初中毕业。因为父亲有一手祖传的小磨油制作手艺,村里建成了油坊,张民的父亲就在其中负责做油。

“那时候还是人民公社,别家都是下地干活儿,俺家却是在村里油坊挣工分。”张民回忆说,“那时候生活条件不好,一年到头见不到多少油水。小磨油本来就香,搁在那个年代就更香了,我也是因为真好吃小磨油,才在初中毕业后跟着俺爸一起去了油坊。”

如今的张民小磨油,是在改革开放后张民白手起家做起来的品牌。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春风刮到长葛,长葛本地也兴起了一股下海潮。张民就琢磨着用家里祖传的手艺开一家油坊。

“一开始创业的本钱还是找亲戚借的400元,拉磨的发动机也是找熟人借的。做出来油我就骑着自行车一个村一个村跑着卖。现在想想得亏咱家祖传的是小磨油手艺,要是换成花生油或者大豆油,那一辆自行车可拉不动。”回忆起这些往事,张民打趣说。

那会儿还没有“张民小磨油”这个品牌,张民管自己的油叫“一滴香”。

周围的老人们家里油瓶见底了,就带着油瓶到张民这里打一盅。“打小就没少受这些邻里街坊的接济,咱们的手艺首先要造福的就是乡亲们。”张民说。

从400元的创业资金到如今南席乃至长葛最有名的小磨油品牌,这期间经历的艰难困苦可想而知,但张民却不愿多做解释:“总算没有辱没了老人传下来的手艺。”



传承6代的手艺

算上张民的孩子,他家的小磨油制作手艺已经传承了6代人。最早是张民的高祖父在周口学会了这门手艺。那还是清末光宣年间,彼时的周口因为三川交汇是黄淮一带的著名内河港口。货运的繁忙造就了城市的繁华,张民小时候听长辈说,高祖父就在南席镇北的码头坐船一路往南,到了周口,在当地的油坊从最低级的负责打扫卫生的学徒做起,一点点学会了这门手艺。

学成归来的张民高祖父在南席镇码头旁也开了一家油坊。河南本地的菜肴讲究五味调和,小磨油是其中最好用的提香油料。慢慢地,张家油坊的名声就传开了。

当时制作小磨油采用的是“水代法”。顾名思义,在制作小磨油的过程中,将一定比例的水分浸入油料,利用水和油的密度不同提取出油脂的工艺。相比于压榨工艺,水代法因为主要流程温度较低,不会破坏芝麻中的芳香成分与营养成分,所以做出来的油不但营养价值更高,香味也更醇厚。

张民高祖父创业时期,是南席镇的黄金年代。那时候铁路刚刚修到长葛,大街上来来往往的还是马车与人力车。紧挨着双洎河的南席镇因为“鸡鸣闻四县”的独特地理位置,是十里八乡最繁华的镇子。那时候,南席镇内的旅店、钱庄、药店、煤店、布坊、饭店等大大小小的商号共有上百家。其中全盛和、华昌两个粮号各有30多个仓库,执握了半个长葛粮食市场的牛耳。

同时,南席镇是在双洎河航道走出长葛之前最后一个大型码头,大量的货物在这里集中装船,沿着双洎河一路南下至扶沟,再借由贾鲁河、沙颍河进入淮河,进而借巢湖古水道或淮安大运河沟通长江水系。

张民高祖父的油坊也是当时南席镇的名店。“听俺爸说,每年农历三月初十迎奶奶,店里得提前半个月预备油货,要不然到了大集那几天根本不够卖!”张民说。

百年手艺的新传承

饶是自己忙活了大半辈子,也顶不住岁月的侵蚀。年过六旬的张民也不得不叹一句:“腰慢慢都直不起来啦!”然而幸运的是,从张民高祖父那一代带回来的小磨油制造技艺,在新时代也有了新的传人。

如今张民的油坊内,负责日常生产的是他的大儿子张哲。

随着时代的进步,制作小磨油的工具也在发展。最开始的人力石磨接上了电机,手摇式的油锅换成了电动式,徒手罐装的油瓶、油罐换成了自动化的罐装生产线。但是最核心的磨酱搅油工序,还是要时时刻刻有人盯着。

然而时代改变的又何止这些?除了南席镇南北大街的那个老店面,张哲也在努力通过淘宝、抖音等渠道推广这门古老的手艺。最初选购小磨油的客人除了来赶大集的乡亲,也多了许多周边县市的商超。

最远的甚至有新疆的客人盯着张民小磨油的牌子买油。

12年前,张哲开始跟着父亲学习小磨油制作工艺。直到今天,整个油坊已经全部由他负责,但老父亲还是时不时站在他身旁,帮他盯着石磨里磨出的每一罐芝麻酱,帮他看着油锅里慢慢摇匀的小磨香油。

就好像40多年前,张民的父亲手把手教他从炒芝麻开始学习制油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