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葛哪儿?曾有48家卷烟厂!现在1000余家企业……
提起石固,当地人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南寨北街,北寨南街”。这句听上去有些拗口的方言,却浓缩了石固镇独特的地理格局和辉煌的历史记忆。也正是这片土地,孕育出“小上海”的盛名,承载着长葛人对繁华往昔与时代变迁的共同记忆。
	
	
大移民奠定的商业基因
石固的故事,要从明初的大移民说起。元末明初,战乱频繁,中原地区人口锐减。从洪武年间开始,明廷推行规模庞大的移民政策,将山西地区的居民迁徙到中原。这次大移民持续了半个世纪。
在这期间,先后数批山西移民迁徙至石固。与本地百姓相比,山西人更早形成了经商的传统,他们带来的商业意识与经营手法,成为石固镇最初的商业火种。
明末清初战乱不断,大批开封、许昌等地的商贾为了避乱,选择在石固落脚。于是,这里逐渐成为外来商人聚集之地。至清末民初,外来经商人口已占六成,镇区南北寨市井林立,商号招幌鳞次栉比。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石固赢得了“小上海”的盛名。
商业繁华的“黄金时代”
真正让石固名动一方的,是民国时期的“黄金年代”。彼时,石固商贸空前繁荣,车水马龙,南来北往的商旅川流不息。镇内货郎担声此起彼伏,茶肆酒楼热闹非凡。石梁河横贯镇中,宛若一条生命之脉,将南北两寨分割开来,也勾勒出与上海浦东西岸相似的格局。
这一时期,最为人称道的便是烟草业的崛起。1930年代,石固成为民族烟草业的“秘密基地”。王节亭的“王记烟厂”在此落脚,点燃了产业发展的火炬。
随后,“公信”卷烟厂横空出世,带动全镇卷烟产业风起云涌。鼎盛时期,石固竟有卷烟厂48家,产品远销晋陕鲁豫。
烟草产业的繁荣,不仅为石固带来了滚滚财源,也使河南省税政局在此设立税管局,以规范市场。石固这座小镇因此一度成为区域性的产业高地,烟草产业繁荣程度丝毫不逊于大城市。
自保与坚守中的商团传奇
繁荣必然招致觊觎。战乱年代,石固这块“肥肉”成为各方势力的眼中猎物。为护佑安宁,石固商人自发组建了声势浩大的商团。南北寨各据一方,共180余人、近200支枪,昼夜巡逻,守护镇区安宁。
在他们的守望下,石固在乱世中宛若“世外桃源”。即便遭遇土匪趁雨夜潜入,绑走学徒,商团与商会也能临危不乱,合力赎回人质。那一份团结自救、义薄云天的精神,成为石固人血脉中永不褪色的底色。
随着时代变迁,石固昔日的“小上海”风貌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老粮所的砖墙上,依稀可见落魄文人题下的乞诗;商会会长故居的墙壁上,仍残留清晰的弹孔。这些遗迹,静默地诉说着一段段繁华与动荡交织的往事。
然而,历史并未被尘封。走在石固街头,仍能看到保存下来的老建筑,那些斑驳的墙体和雕刻精致的石兽,无不提醒着人们这里曾经的辉煌。
工业名镇的崛起
如果说“小上海”是石固的过去,那么“工业名镇”则是石固的现在。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如今的石固镇已经汇聚了上千家企业,成为长葛市乃至许昌市重要的工业重镇。
这里的企业覆盖机械制造、食品加工、建材化工等多个领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市场竞争力日益增强。石固人敢闯敢拼的商业精神,在新时代得到新的诠释。他们既传承了祖辈的经商智慧,又注入了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
石固的百年嬗变,是长葛精神的生动缩影。从明初移民播下的商业种子,到民国卷烟业的风云际会,再到今日工业名镇的蒸蒸日上,石固始终闪耀着不息的创造力与生命力。
或许,今日的年轻人难以想象当年“小上海”的流光溢彩,但他们在家乡企业的车间里、在新兴市场的创业路上,依旧延续着祖辈的智慧与胆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