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长葛谁?生前享誉全国,去世后上千乡里送葬……

长葛谁?生前享誉全国,去世后上千乡里送葬……

发布时间: 2025-09-07 09:09
清风徐来,松柏森森。在古桥镇苑店村,有一处古墓静静伫立,见证着历史的沧桑与世事的流转。这里长眠着东汉著名士人——颍川陈氏始祖陈寔,世称“文范先生”。他的一生以德行光照千古,留下了无数佳话与典范。



走进陈寔墓园,映入眼帘的是牌坊式大门。园中松柏郁郁,古碑林立,氛围庄重肃穆。

最引人注目的,当属蔡邕所撰的《陈太丘碑》。这位东汉名臣、书法家,以寥寥数百字,勾勒了陈寔的一生。碑文称其“仁而爱人,使夫少长咸安怀之”,盛赞他为人谦和、敦厚仁义。文中还记载了他在官场进退有度、不趋炎附势的节操,所谓“德务中庸,教敦不肃。政以礼成,行化有谧。”令后世读来无不心生敬仰。

除《陈太丘碑》外,墓园中还存《汉文范先生陈君碑》《汉司空掾陈君碑》,皆对陈寔的政绩与德行推崇备至。碑文描述他任太丘长时,民风淳朴,社会和乐:“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百姓安居乐业,宛如春风化雨,令人神往。

德行天下知

陈寔,字仲弓(或作仲躬),许昌人。为官清正,仕途虽不显赫,却政声斐然。他任太丘长时,政教并举,百姓安居,留下“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佳话。他笃信中庸之道,主张以德化人,不徼功名,不趋时势。

东汉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第一次党锢之祸爆发,汉桓帝昭告天下逮捕党人。陈寔也受到牵连,下狱一年。两年后第二次党锢之祸爆发,陈寔又遭株连。这一次他被禁止入仕近20年。在这期间,陈寔依旧“乐天知命,澹然自逸。交不谄上,爱不渎下。”

等到朝廷下诏平反的时候,陈寔已过古稀之年。大将军何进、司徒袁隗先后征召,甚至为他许下三公之位,陈寔也只是辞谢之后选择继续归隐山林。

东汉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陈寔病逝,享年八十三岁。讣告传出,朝野同悲。大将军何进亲遣人前往致祭,谥号“文范先生”。荀爽、韩融等五百余名士人身披缌麻前来送别,同时参与送葬的乡民人数超过千人,可谓盛况空前。碑文记载“死而不朽者也”,这也是“永垂不朽”一词最早的出处之一。

福泽乡民的谦谦君子

关于陈寔的故事,流传至今,仍能触动人心。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当属“梁上君子”的典故:面对潜入家中的盗贼,他并未严责,而是耐心劝诫,使其悔改自新。“以德服人”的智慧,从此成为后世传颂的美谈。

另一则鲜为人知的故事,名曰“麦里掺金”。相传陈寔告老还乡后,发现灾情严重,朝廷赈粮有限,百姓仍难以度日。于是他将自家积蓄藏于粮种之中,一同分发给灾民。这份仁心义举,犹如雪中送炭,温暖了无数困顿的生命。千百年来,“麦里掺金”也成为陈寔仁爱之德的生动注脚。

陈寔虽未做过显赫一时的高官,但其人格魅力与道德风范,却远远超越了权位的局限。他不仅成为颍川陈氏的精神始祖,更是后世士人的楷模。其后裔广布四海,唐宋元明清历代皆有名贤。时至今日,陈姓早已成为中华大姓,散居五湖四海,而无论身处何地,颍川陈氏“文范先生”的精神,始终是族人的骄傲与心灵灯塔。

而在他的故乡,长葛苑店村东。他长眠于此的陈寔墓,也不仅是一处静默的古墓,更是一段鲜活的历史。松柏见证了时光的流逝,碑文镌刻下士人的风骨。在这里,访客不仅能触摸到两千年前的东汉清风,更能感受到一种超越时空的道德力量。正如古语所云:“德者,事业之基;义者,立身之本。”陈寔之德,正是这种基石与根本的最好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