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高考制度正式恢复,给社会带来了久违的机遇与活力。消息传来,徐庄村许多有志青年摩拳擦掌,决心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其中既有学生,也有已在乡村执教多年的教师。
在这群“追梦人”中,徐庄中学第一批任教教师之一——丁顺昌的身影尤为突出。作为村里少有的“文化人”,他在上世纪70年代就投身乡村教育,在简陋的校舍里教授物理。高考恢复的消息传来时,丁顺昌毅然决定备考。
“我们社区虽小,但之前有小学,也有中学。那时候条件艰苦,教育资源有限,但那几位坚守讲台的老师,如今都成了社区的骄傲——有的成长为校长,有的进入高等学府继续深造。特别是丁顺昌老师,我作为徐庄中学的第一届学生,他始终是我最敬重的恩师。这些老教师们用坚守与奉献,为我们树立了人生榜样。”徐庄社区居民丁海仓说。
丁顺昌几乎每一科都教过,语文、数学、物理、音乐……丁海仓表示,“丁老师教哪一科,我哪一科成绩就好,再难的问题,经丁老师一讲,就变得简单了。”
“直到现在,还会有社区里的小孩来请教我学习上的问题,比如一个物理知识点,我会用通俗易懂的话术让他快速理解这个知识点。”古稀之年的丁顺昌至今仍被大家亲切地称为“丁老师”。
“我们徐庄社区4年出了两个清华生、一个北大生可不是巧合,这是社区重视教育的传统结出的果实。”徐庄社区党支部副书记丁勇杰说,“徐庄社区的居民勤勤恳恳、与人为善,虽然每家的条件、情况不同,可是‘寒门亦出栋梁材,教育为先心自安’却是社区里家家户户矢志不渝的坚守。”
沃土:4年间两人考入清华,一人考入北大
2022年,徐庄社区3组丁梓境成功考入清华大学;同组的丁颖考入武汉大学。这给本来就勤耕重教的徐庄社区注入了新的动力。
2024年,徐庄社区再次传来好消息,3组姜源成功考入北京大学。
2025年,4组高竞超金榜题名,成功考入清华大学。
短短4年时间,这个1300多人口的社区有三位优秀学子考入顶尖学府,绝非偶然。
丁顺昌感慨道:“在我们社区,你很难找到一个高中辍学去打工的孩子。即便高考失利,孩子们也会选择再战。老一辈人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没有文化的苦,比什么都难咽。所以再苦再难,乡亲们也要供孩子读书求学。”丁顺昌的话道出了徐庄社区对教育的执着追求。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居民们深知知识改变命运,即便生活艰辛,也从不放弃对子女学业的支持。这种浓厚的教育氛围,正是徐庄社区不断涌现优秀学子的关键所在。
后来,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徐庄社区的房屋建得越来越漂亮,道路修得越来越宽阔。但不变的是居民对教育事业发展的敬畏和追求。
为了鼓励社区里的孩子们读书,每年高考成绩揭晓,徐庄社区都会去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家里道贺,还会奖励高考成绩在500分以上的学子们。虽然徐庄社区的集体经济比较薄弱,但徐庄社区还是把考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奖励金设定为5000元。
徐庄社区连续四年开展金秋助学表彰活动,累计表彰近20名学生。
传承:金秋助学点亮学子梦想
“高竞超以705分的优异成绩成功考入清华大学!”
2025年盛夏,随着高竞超录取通知书的送达,这个振奋人心的喜讯如同盛夏的热浪般席卷了整个社区。街坊邻里奔走相告,茶余饭后无不热议,徐庄社区这片热土上又升起了一颗璀璨的新星。
在前不久的金秋助学表彰活动上,高竞超收到了社区奖励的5000元现金。他表示,“虽然心情激动但也不意外,因为对高考学子进行表彰是徐庄社区的一个传统。”
高竞超在发言中说:“尽管从小在长葛市区求学,但徐庄始终是我无法割舍的文化根脉。就像鲁迅笔下的绍兴、沈从文记忆中的湘西,徐庄的乡亲、土地和风景,早已成为我心中最鲜活的乡土印记。这份文化积淀,将永远伴随着我的成长。”这番饱含赤子之心的感言,让在场的徐庄乡亲无不动容。
对于这笔奖励金,高竞超已经有了规划:“我希望用这笔奖励金给我以后的学习赋能,花在更有用的地方,去更加努力学习,不辜负父老乡亲对我的鼓励和期待。”
为激励社区学子勤奋向学、追求卓越,徐庄社区计划在以后的金秋助学表彰活动上,特别增设“学长学姐话成长”环节。届时,社区里走出的大学生们将重返故土,以亲身经历为中小学生讲述精彩的大学生活,传授高效的学习方法,并分享成长路上的心得与感悟。
“这一举措旨在以榜样引领成长,让优秀学子们的成功经验薪火相传,帮助更多孩子树立远大志向,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勇敢追逐自己的梦想。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互动,营造崇学尚教、奋发向上的良好氛围,让徐庄的教育之花绽放得更加绚烂!”丁勇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