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黑龙江50多辆车赶来长葛,15万亩秸秆被“打包”
两台挂着黑龙江牌照的拖拉机正拖着打包机,在一望无际的田野上来来往往,发动机掀起的气浪滚滚翻涌。
这是位于和尚桥镇民生农业合作社的麦田,从黑龙江千里而来的秸秆回收团队正趁着晴天加紧作业。这些往日里没人要的秸秆被机器一捆捆扎好,摇身一变成为生物质发电的原材料。
“再有两天,长葛这边15万亩左右的农田秸秆就回收完毕了,下一站我们将启程赶赴河北沧州,继续作业!”黑龙江省密山市鸡笼新能源的现场负责人王乃峰说。
上百人团队在长葛奋战10天,共回收秸秆15万亩
半个多月前,王乃峰就带着团队开始往长葛赶。
“今年因为天气原因,长葛的夏收时间提前了一周左右。接到长葛客户通知的时候,我们在湖南湖北一带的作业还没结束,连夜加班赶工后就往长葛赶。”王乃峰说。
他的团队共有各类型秸秆打包机17台,加上运输货车、铲车等机械,总规模上百人、50多辆车浩浩荡荡地沿着高速公路连夜来到长葛。
今年是王乃峰团队第一次在长葛作业,他们从后河、坡胡、石固这3个西部镇开始,截至今天,已经回收了近15万亩的农田秸秆。
“我们一台机器每天的作业面积大概在1000亩,按照10天作业时长来算,单在长葛基本能够完成20万亩作业面积。不过因为今年是第一次来长葛,本地很多包地大户不熟悉这种模式,作业面积只有15万亩左右,希望明年能在长葛干得多点!”王乃峰说。
按照两亩农田一吨秸秆计算,王乃峰的团队今年在长葛共收获了超过7万吨小麦秸秆。这些秸秆的主要用途是生物质发电原料,还有部分会被拉到蒙东草原作为牧民冬季储存的畜牧饲料。
虽然是第一次来长葛,但王乃峰对这个距离家乡千里之外的小县城印象很好。
“这里的种植户都很专业,谈好回收时间后机器直接开过去就能作业。长葛本地各级政府知道我们是来自黑龙江的团队经验比较丰富后,也积极帮助我们联系种地大户,我们感觉非常好!”王乃峰说。
我市秸秆回收率连年提高,小小秸秆蕴含亿元大产业
近年来随着我市土地流转工作的开展,以夏季小麦秸秆回收为代表的秸秆综合利用产业也在迅猛发展中。不仅仅是外地的秸秆回收团队盯上了长葛的产业潜力,本地也有越来越多的农机合作社跃跃欲试。
家住董村镇菜王村的王洪亮在今年年后购置了一套秸秆回收设备,专门用于本村夏季秸秆回收。在他眼里,秸秆综合利用是个前景无限的新兴产业。
“咱们长葛本地的秸秆回收商户一般是把秸秆当作饲料,售卖到新疆和内蒙古的牧区。按照每吨500元的低价来算,全市60万亩农田就能产生超过1亿元的直接经济效益。”王洪亮说。
过去20多年间,我市农田秸秆综合回收利用效率不断提高。最早的时候,小麦秸秆多是农民拉回家做绿肥使用。往后随着新一代犁地机械的推广,小麦秸秆实现了还田处理。再到如今,原本都是被运回家做绿肥的秸秆变成了宝贝,能为千里之外的牧区提供冬季草料。
“今年在长葛开了个好头,也有很多人专门留下了我们的联系方式。明年我们估计就要预备更大的团队,在长葛待的时间也要更久啦!”王乃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