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次改线!这一干道:见证长葛33年巨变!
发布时间: 2025-10-17 10:11
	 
2025年9月30日,长葛市人民政府发布通告,新107国道已建成通车,老107国道(318省道——许长交界段)正式结束了它33年的国道使命。从人民路到钟繇大道,再到东部新线,107国道的三次转身,见证了长葛这个资源匮乏的中原小县如何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工业化之路。
道路变迁,折射城市发展轨迹
107国道在长葛辖区的每一次迁移,都精准呼应着城市发展的节拍。
最初的107国道沿着人民路纵贯城区,成为长葛工业发展的“黄金走廊”。北段,奔马机械厂、长葛开关厂及后来的森源集团、黄河旋风等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叱咤风云的工业新秀一字排开。南段,毛纺厂、轴承厂、化肥厂这3座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长葛工业“三大金刚”分列两旁。
1992年,107国道首次改道。当时107国道向东迁移了1公里左右,这就是今天的钟繇大道。以国道为中心,京广铁路以东的城区在随后的30多年里快速发展起来。
北面,众品集团和从增福镇走出来的一大批小型建筑机械制造企业落户新国道两侧,形成了新的工业集聚区。南面,以金桥配件市场、钢材市场和商贸大世界为中心,重工业和轻工业贸易齐头并进。
如今,新107国道规划在了远离长葛城区的东面,从大周镇东朱庄村入境,向南蜿蜒20多公里,最终在石象镇左场村通向许昌。
道路滋养,产业“无中生有”壮成长
107国道不仅是交通通道,更是长葛特色产业的滋养线和连接线。
在这条道路的串联下,长葛创造了令人惊叹的产业奇迹:没有石墨资源,却成为亚洲最大的人造金刚石基地;没有金属矿产,却被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确定为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没有成规模的养蜂农户,却成为全国最大的蜂产品、蜂机具出口基地,蜂胶产量占全国的80%,蜂蜡产量占全国的70%;没有黏土,却成为全国最大的建筑卫生陶瓷生产基地,年产建筑卫生陶瓷5000万件,占全国总量的25%。
大周镇的故事尤为典型。这个曾经贫瘠的中部小乡镇,“从废品里找到了财富密码”,“捡”出超800亿元的主营业务收入,成为长江以北最大的废旧金属集散地。
新路新途,郑许一体融合加速
新107国道的建设,是完善区域路网、推动郑许融合发展的关键举措。
107国道许昌境改建工程是许昌市郑许融合发展5个基础设施项目之一,同时也是省定重点项目。该项目对于完善许昌市路网,加强许昌市主城区、东城区、建安区及长葛市之间的快速联系,推动郑许融合、许昌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连接郑州航空港、许昌与漯河国道107东移项目的节点工程,新107国道也是推进郑许一体化进程中“构建一体化交通体系”的关键项目。
2023年12月29日,107国道许昌城区段至漯河界改建工程开工建设,标志着这一战略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未来之路,科技创新驱动发展
在新107国道西面,长葛市再生金属绿色低碳智造产业园的建设工地上,一座规划总建筑面积近4万平方米的现代化产业园区正呼之欲出。这里将引进40吨熔炼炉、铸轧线等先进设备,并配套建设废铝熔炼烟气和粉尘高效处理系统,项目建成后年产铝卷可达20万吨。
这仅仅是长葛产业创新转型的一个缩影。面对“多而不高、粗而不精、大而不强”的产业发展瓶颈,长葛人选择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转型升级之路。
围绕“链长+专班”机制,长葛实施“一企一策”,定制化培养重点产业链龙头企业与关键环节企业,努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推动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根据长葛市产业发展规划,未来将重点布局超硬材料、智能电力装备、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新型建材、包装印刷、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八大领域。
与此同时,长葛市借助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机遇,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鼓励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机构。通过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春笋”计划等,引导企业把更多资金投入科技研发,进一步提高核心竞争力。
从废旧金属回收到循环经济产业园,从传统制造到“5G智能工厂”,长葛的产业转型之路,正是科技创新引领发展的生动实践。在新107国道的见证下,这座创造产业奇迹的城市,正在创新驱动的道路上迈向更加广阔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