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葛已出现这种飞虫,医生紧急提醒!
发布时间: 2025-10-03 09:05
“家里突然出现了好多隐翅虫,还是小孩子屋里,真可怕!”家住葛天大道附近小区的市民岳女士纳闷,“今早上在小孩儿屋里抓了七八只,纱窗都关着,不知道怎么飞进屋里的,17层这么高也有。”
为什么最近隐翅虫多了?除了是繁殖期外,根据资料显示,隐翅虫一般在南方较多,但河南地区也一直都有,只是之前比较少见。隐翅虫喜欢生活在潮湿的环境,尤其是夏秋雨后比较活跃,今年见到的多,或跟今年雨水多有关。
“每年9月,许昌地区总会迎来一波隐翅虫‘小高峰’,近期因隐翅虫皮炎来就诊的患者明显增多。”许昌中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焦建锋说,“隐翅虫的身体里含有一种强酸性毒液。它们爬行时尾巴常向上翘,末端带有一滴毒液。如果虫子在皮肤上被不小心拍碎、压破,毒液流出,接触皮肤就会引起炎症反应——这就是隐翅虫皮炎。”
焦建锋介绍,很多人误以为隐翅虫会咬人或蜇人,其实并非如此,其真正危害在于体内所含的强酸性毒液。
致害关键:当隐翅虫停留在皮肤上时,若被人下意识拍打、碾碎,虫体破裂会瞬间释放毒液,毒液一旦沾染皮肤,就可能引发伤害。
典型后果:这种强酸性毒液可迅速引起急性皮肤炎症,称为隐翅虫皮炎。症状一般在2-4小时后,皮肤会出现红、肿、痒、痛,慢慢可能出现一串串或者一条条的水疱,甚至脓疱或局部发黑。常见于面部、脖子、手臂、腿等暴露部位。如果不小心揉到眼睛或者带到其他敏感部位,也可能引起相应区域的红肿。
严重时还可能伴有发热、头痛、恶心或淋巴结肿大,但大多在1-2周左右逐渐恢复,可能暂时留下色素沉着或轻微疤痕。
“希望大家在这个季节里多加留意,遇到小虫‘温柔对待’,避免直接拍打。如出现疑似症状及时处理,必要时尽快看医生!”焦建锋说。
隐翅虫是个什么虫?
隐翅虫种类繁多,其中真正能引起皮炎的是毒隐翅虫。
外形特点:毒隐翅虫体长约0.6-0.8厘米,身体由黑与红(或橙)两色组成,隐翅是其最大特点—翅膀极度退化,藏匿在鞘翅之下,肉眼不易看见,故名隐翅虫。
生活习性:毒隐翅虫具有明显的趋光性,夜晚常飞向灯光明亮的地方。因此,在夏秋季节,易潜入居民家中,并可能停留于人的皮肤或床铺表面,需特别注意防范。
发现隐翅虫别拍!吹走!
如果发现隐翅虫正在皮肤上爬行,请务必保持冷静。请严格遵循“三要三不要”,最大限度降低伤害。
切记“三不要”,避免风险升级
不要直接拍打或碾碎:这是最关键的一条,可避免虫体破裂释放毒液;不要揉搓皮肤:即使虫体已掉落,也别搓揉接触部位,防止毒液扩散至更大区域;不要抓挠患处:以免引发细菌感染,加重皮肤损伤。
牢记“三要”,科学处置避险
要轻柔吹走或抖落:用口轻轻吹气,或用纸张、刷子等物品将其拨开;要立即彻底清洗:若怀疑毒液接触皮肤,应立即用大量清水或碱性肥皂水反复冲洗,以中和酸性毒液;要及时就医诊治:若出现红肿、水疱等隐翅虫皮炎症状,应尽快前往正规医院皮肤科就诊,由医生专业处理。
隐翅虫不主动攻击人,危害来自其体内的酸性毒液。防制的关键在于“预防+正确驱赶”(绝不拍打)。一旦不慎接触毒液并出现症状,应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进行处理。
                
“这虫子有毒!昨天我在屋里抓了四五只,今天在屋里又发现一只!”与岳女士同住一个小区的几位业主,也在物业群里晒出自家发现隐翅虫的照片。
	
	 
为什么最近隐翅虫多了?除了是繁殖期外,根据资料显示,隐翅虫一般在南方较多,但河南地区也一直都有,只是之前比较少见。隐翅虫喜欢生活在潮湿的环境,尤其是夏秋雨后比较活跃,今年见到的多,或跟今年雨水多有关。
“每年9月,许昌地区总会迎来一波隐翅虫‘小高峰’,近期因隐翅虫皮炎来就诊的患者明显增多。”许昌中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焦建锋说,“隐翅虫的身体里含有一种强酸性毒液。它们爬行时尾巴常向上翘,末端带有一滴毒液。如果虫子在皮肤上被不小心拍碎、压破,毒液流出,接触皮肤就会引起炎症反应——这就是隐翅虫皮炎。”
焦建锋介绍,很多人误以为隐翅虫会咬人或蜇人,其实并非如此,其真正危害在于体内所含的强酸性毒液。
致害关键:当隐翅虫停留在皮肤上时,若被人下意识拍打、碾碎,虫体破裂会瞬间释放毒液,毒液一旦沾染皮肤,就可能引发伤害。
典型后果:这种强酸性毒液可迅速引起急性皮肤炎症,称为隐翅虫皮炎。症状一般在2-4小时后,皮肤会出现红、肿、痒、痛,慢慢可能出现一串串或者一条条的水疱,甚至脓疱或局部发黑。常见于面部、脖子、手臂、腿等暴露部位。如果不小心揉到眼睛或者带到其他敏感部位,也可能引起相应区域的红肿。
严重时还可能伴有发热、头痛、恶心或淋巴结肿大,但大多在1-2周左右逐渐恢复,可能暂时留下色素沉着或轻微疤痕。
“希望大家在这个季节里多加留意,遇到小虫‘温柔对待’,避免直接拍打。如出现疑似症状及时处理,必要时尽快看医生!”焦建锋说。
隐翅虫是个什么虫?
隐翅虫种类繁多,其中真正能引起皮炎的是毒隐翅虫。
外形特点:毒隐翅虫体长约0.6-0.8厘米,身体由黑与红(或橙)两色组成,隐翅是其最大特点—翅膀极度退化,藏匿在鞘翅之下,肉眼不易看见,故名隐翅虫。
生活习性:毒隐翅虫具有明显的趋光性,夜晚常飞向灯光明亮的地方。因此,在夏秋季节,易潜入居民家中,并可能停留于人的皮肤或床铺表面,需特别注意防范。
发现隐翅虫别拍!吹走!
如果发现隐翅虫正在皮肤上爬行,请务必保持冷静。请严格遵循“三要三不要”,最大限度降低伤害。
切记“三不要”,避免风险升级
不要直接拍打或碾碎:这是最关键的一条,可避免虫体破裂释放毒液;不要揉搓皮肤:即使虫体已掉落,也别搓揉接触部位,防止毒液扩散至更大区域;不要抓挠患处:以免引发细菌感染,加重皮肤损伤。
牢记“三要”,科学处置避险
要轻柔吹走或抖落:用口轻轻吹气,或用纸张、刷子等物品将其拨开;要立即彻底清洗:若怀疑毒液接触皮肤,应立即用大量清水或碱性肥皂水反复冲洗,以中和酸性毒液;要及时就医诊治:若出现红肿、水疱等隐翅虫皮炎症状,应尽快前往正规医院皮肤科就诊,由医生专业处理。
隐翅虫不主动攻击人,危害来自其体内的酸性毒液。防制的关键在于“预防+正确驱赶”(绝不拍打)。一旦不慎接触毒液并出现症状,应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进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