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葛一女教师用“一根冰棍”改变叛逆少年!
发布时间: 2025-09-10 09:56
“廉老师的课堂里有光!”这是市二小学生们对她的评价;
“把孩子交给她,我们一百个放心!”这是家长们提起她时的由衷赞叹;
她用“一根冰棍”改变叛逆少年,在顶端新闻发表《一根冰棍的故事》,把300多篇学生原创小说整理成册;
“老师,以后我肯定好好上课,不辜负这根‘自律冰棍’!”
“教育不是冰冷的管理,而是温暖的唤醒。”这是廉晓利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她班主任工作的真实写照。
上学期,廉晓利带的六年级班里,几名男生正值青春期,课堂纪律问题频频出现。若是单纯靠跟班监督,不仅治标不治本,反而可能激化矛盾。
廉晓利敏锐地捕捉到孩子们“不服输”的个性,想出了一个特别的“打赌”办法:“只要你们能连续三天不被老师告状,我就满足你们一个合理要求;要是做不到,咱们就一起出一期班级黑板报,好好反思改进。”
三天里,孩子们铆足了劲约束自己,课堂上的小动作少了,听课的专注度高了,果然没收到一次老师的负面反馈。当廉晓利问他们想要什么奖励时,孩子们的答案却出乎她的意料 ——“买冰棍!”
分发冰棍的那一刻,廉晓利笑着告诉大家:“这可不是普通的冰棍,是你们用自律换来的勋章!”
最调皮的那个男孩晓东(化名)听了,当即站直身子说:“老师,以后我肯定好好上课,不辜负这根‘自律冰棍’!”这件事后来被她写成《一根冰棍的故事》,发表在顶端新闻,成为她“温度管理”教育理念的生动注脚。
教育的温度藏在每一个细微的瞬间里
在廉晓利眼中,教育的温度藏在每一个细微的瞬间里——
早读课上,班上那个有些腼腆的胖胖男孩,红着脸小声请求她帮忙系鞋带,她弯腰蹲下,耐心地为孩子系好鞋带。那一刻,孩子眼中的信任与依赖,让她深知“被需要”是教师最珍贵的幸福。
课间休息时,有女生攥着皱巴巴的纸条,红着眼眶向她倾诉青春期的小烦恼,她轻轻拉过孩子的手,托腮认真倾听,妥帖保管那些青涩的秘密;用温柔的话语安抚那些青春的悸动。
面对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她从不给他们贴“差生”标签,而是陪着孩子一道拆解知识点,帮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遇到叛逆的少年,她会分享自己学生时代的相似经历,用共情拉近距离,帮他们拨开迷茫,明确成长方向。
毕业季的最后一天,一个曾经成绩垫底的男孩小华(化名),偷偷塞给廉晓利一封信。信里写道:“老师,您说‘孩子,只要愿意学,老师就不会放弃你’,就是这句话,让我哪怕暂时落后,也有了重新出发的底气。”
家长李静拉着廉晓利的手说:“很幸运我的孩子能遇到你这样的老师!”
真挚的话语让廉晓利更加坚信:以尊重为底色,用真心去滋养,教育的温暖终会化作照亮孩子心灵的暖阳,让师德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300多篇学生原创小说被精心整理成册
作为六年级年级主任,廉晓利的“温度”不仅温暖着自己的班级,更延伸到了整个年级的教研工作中。
她深知,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教学不能“一刀切”。于是,她带领六年级教研团队大胆创新: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差异,编写针对性的专项练习题,帮助学生查漏补缺;针对复习课容易枯燥乏味的问题,探索“故事串联”“小组竞赛”等特色复习模式,重新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困生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构建“基础+提升+拓展”的分层作业体系,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找到成就感。
在她的带领下,六年级学生的语文素养显著提升,尤其是写作能力进步明显。孩子们笔下的故事愈发生动,情感愈发真挚,300多篇学生原创小说被精心整理成册,成为年级最珍贵的“成果集”。
做一名终身学习的“追光者”,让课堂更生动,让教育更高效
作为语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廉晓利始终把“以师爱赋能教学”作为核心追求。
在教授六年级上册革命题材单元时,她没有局限于课本内容的讲解,而是策划了“英雄故事分享会”“爱国诗歌朗诵会”等一系列活动。学生们主动搜集革命先烈的事迹,声情并茂地分享,饱含深情地朗诵,在自主探究中,自然而然地感悟到家国大义与责任担当,红色的种子悄然在心中种下。
结合季节变化与学生成长需求,廉晓利专门打造了一系列应季特色实践课程:春天的“舌尖上的味蕾”美食节里,学生们不仅写下了家乡的美食故事,更在分享中树立了“拒绝浪费、珍惜粮食”的观念;秋天的“秋日寻色”活动中,孩子们走进校园角落,捡拾形态各异的落叶,拼贴出充满创意的画作,既锻炼了观察力,又培养了对自然的热爱;毕业季的“感恩成长 筑梦远航”毕业典礼上,学生们用书信表达对老师、父母的感恩,用节目展现成长的收获,在仪式感中完成品格的升华。
在师爱的浸润下,廉晓利所带班级的成绩节节攀升——本学期,学困生数量从12人降至2人,优秀率提升了25%。而她自己也从一名普通教师,一步步成长为“河南省优质课教师”“许昌名师”“许昌市师德标兵”等等,收获了诸多荣誉。
面对新时代教育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更高要求,廉晓利把“终身学习”作为自己的长期规划,立志从“经验型教学者”转变为“终身型学习者”,主动打破“学科壁垒”与“经验局限”。
她带领语文名师工作室成员积极探索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的深度融合,尝试用多媒体课件还原课文场景,用线上互动平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用短视频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技术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传递教育温度的‘暖心桥梁’。”廉晓利说,她希望通过这样的探索,让课堂更生动,让教育更高效,为长葛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把孩子交给她,我们一百个放心!”这是家长们提起她时的由衷赞叹;
她用“一根冰棍”改变叛逆少年,在顶端新闻发表《一根冰棍的故事》,把300多篇学生原创小说整理成册;
她就是市二小廉晓利,一位27年如一日扎根讲台的普通教师。
	
	 
“老师,以后我肯定好好上课,不辜负这根‘自律冰棍’!”
“教育不是冰冷的管理,而是温暖的唤醒。”这是廉晓利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她班主任工作的真实写照。
上学期,廉晓利带的六年级班里,几名男生正值青春期,课堂纪律问题频频出现。若是单纯靠跟班监督,不仅治标不治本,反而可能激化矛盾。
廉晓利敏锐地捕捉到孩子们“不服输”的个性,想出了一个特别的“打赌”办法:“只要你们能连续三天不被老师告状,我就满足你们一个合理要求;要是做不到,咱们就一起出一期班级黑板报,好好反思改进。”
三天里,孩子们铆足了劲约束自己,课堂上的小动作少了,听课的专注度高了,果然没收到一次老师的负面反馈。当廉晓利问他们想要什么奖励时,孩子们的答案却出乎她的意料 ——“买冰棍!”
分发冰棍的那一刻,廉晓利笑着告诉大家:“这可不是普通的冰棍,是你们用自律换来的勋章!”
最调皮的那个男孩晓东(化名)听了,当即站直身子说:“老师,以后我肯定好好上课,不辜负这根‘自律冰棍’!”这件事后来被她写成《一根冰棍的故事》,发表在顶端新闻,成为她“温度管理”教育理念的生动注脚。
教育的温度藏在每一个细微的瞬间里
在廉晓利眼中,教育的温度藏在每一个细微的瞬间里——
早读课上,班上那个有些腼腆的胖胖男孩,红着脸小声请求她帮忙系鞋带,她弯腰蹲下,耐心地为孩子系好鞋带。那一刻,孩子眼中的信任与依赖,让她深知“被需要”是教师最珍贵的幸福。
课间休息时,有女生攥着皱巴巴的纸条,红着眼眶向她倾诉青春期的小烦恼,她轻轻拉过孩子的手,托腮认真倾听,妥帖保管那些青涩的秘密;用温柔的话语安抚那些青春的悸动。
面对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她从不给他们贴“差生”标签,而是陪着孩子一道拆解知识点,帮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遇到叛逆的少年,她会分享自己学生时代的相似经历,用共情拉近距离,帮他们拨开迷茫,明确成长方向。
毕业季的最后一天,一个曾经成绩垫底的男孩小华(化名),偷偷塞给廉晓利一封信。信里写道:“老师,您说‘孩子,只要愿意学,老师就不会放弃你’,就是这句话,让我哪怕暂时落后,也有了重新出发的底气。”
家长李静拉着廉晓利的手说:“很幸运我的孩子能遇到你这样的老师!”
真挚的话语让廉晓利更加坚信:以尊重为底色,用真心去滋养,教育的温暖终会化作照亮孩子心灵的暖阳,让师德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300多篇学生原创小说被精心整理成册
作为六年级年级主任,廉晓利的“温度”不仅温暖着自己的班级,更延伸到了整个年级的教研工作中。
她深知,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教学不能“一刀切”。于是,她带领六年级教研团队大胆创新: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差异,编写针对性的专项练习题,帮助学生查漏补缺;针对复习课容易枯燥乏味的问题,探索“故事串联”“小组竞赛”等特色复习模式,重新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困生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构建“基础+提升+拓展”的分层作业体系,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找到成就感。
在她的带领下,六年级学生的语文素养显著提升,尤其是写作能力进步明显。孩子们笔下的故事愈发生动,情感愈发真挚,300多篇学生原创小说被精心整理成册,成为年级最珍贵的“成果集”。
做一名终身学习的“追光者”,让课堂更生动,让教育更高效
作为语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廉晓利始终把“以师爱赋能教学”作为核心追求。
在教授六年级上册革命题材单元时,她没有局限于课本内容的讲解,而是策划了“英雄故事分享会”“爱国诗歌朗诵会”等一系列活动。学生们主动搜集革命先烈的事迹,声情并茂地分享,饱含深情地朗诵,在自主探究中,自然而然地感悟到家国大义与责任担当,红色的种子悄然在心中种下。
结合季节变化与学生成长需求,廉晓利专门打造了一系列应季特色实践课程:春天的“舌尖上的味蕾”美食节里,学生们不仅写下了家乡的美食故事,更在分享中树立了“拒绝浪费、珍惜粮食”的观念;秋天的“秋日寻色”活动中,孩子们走进校园角落,捡拾形态各异的落叶,拼贴出充满创意的画作,既锻炼了观察力,又培养了对自然的热爱;毕业季的“感恩成长 筑梦远航”毕业典礼上,学生们用书信表达对老师、父母的感恩,用节目展现成长的收获,在仪式感中完成品格的升华。
在师爱的浸润下,廉晓利所带班级的成绩节节攀升——本学期,学困生数量从12人降至2人,优秀率提升了25%。而她自己也从一名普通教师,一步步成长为“河南省优质课教师”“许昌名师”“许昌市师德标兵”等等,收获了诸多荣誉。
面对新时代教育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更高要求,廉晓利把“终身学习”作为自己的长期规划,立志从“经验型教学者”转变为“终身型学习者”,主动打破“学科壁垒”与“经验局限”。
她带领语文名师工作室成员积极探索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的深度融合,尝试用多媒体课件还原课文场景,用线上互动平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用短视频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技术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传递教育温度的‘暖心桥梁’。”廉晓利说,她希望通过这样的探索,让课堂更生动,让教育更高效,为长葛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