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葛这4个大学生一个暑假咋赚的10000+?
发布时间: 2025-08-28 14:41
八月的清早,空气中仍裹着暑气未消的闷热,19岁大学生骑手左昊燃的家中,厨房的抽油烟机却已嗡嗡作响了好一阵。
7点半,左昊燃揉着眼睛走出卧室,母亲把煎蛋盛进盘子,擦着手叮嘱:“快洗漱完来吃饭,吃完早点去开晨会。对了,记得叫上凯博!”一碗热粥,几句家常,构成了这个家的晨间日常。
8点50分,长葛美团站点的晨会准时开始,十几名专送骑手站成两排。组长董浩源扯着嗓子强调安全问题,“过路口要减速!”“有什么事就先报备!”前排的左昊燃精神饱满站得笔直,一旁的屈浩博低头系紧头盔带,侧后方的张正阳背着双手听得认真,后排的张凯博抬手推了推眼镜。
从温室到烈日下:兼职不只是赚钱
“劳动最光荣嘛,送外卖我觉得也是为人民服务!”
对于这四名“05后”大学生而言,这份穿梭在烈日下的兼职,意义远不止于赚取学费和生活费。
19岁的张正阳是四人中经验最丰富的“老手”。作为郑州职业技术学院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准大二学生,他从16岁起就尝试过各种兼职:餐厅传菜、超市理货、搬运装修材料……最初的动力只是想给身上疼痛的母亲买个按摩仪,也给自己攒点零花。
只是谁也没料到,去年夏天,命运给了他沉重一击。高中毕业之际,母亲确诊癌症晚期,他辛苦攒下的钱如流水般花在医院,但母亲最终还是走了。还没走出悲痛,又要面临沉重的现实:父亲干不了重活没有收入,母亲治病欠的债还没还,大学录取通知书寄来时,来不及为考上大学感到喜悦,张正阳看到学费那栏的数字,心上仿佛压了块巨石,整宿睡不着。
张正阳跑遍了以前兼职的地方,却处处碰壁,老板们不是说“人满了”,就是劝他“还是先上学”。张正阳在街上晃了好几天,直到看见街角一张美团骑手的招聘广告。“当时连租电动车的钱都拿不出。”张正阳坦言,“但还是硬着头皮打了招聘电话。”
也是因此,张正阳认识了现在的组长董浩源。“源哥二话没说,就给我垫了租车钱。”靠着这份工作,张正阳凑齐了大学学费。
今年暑假,张正阳选择继续这份兼职,去年董浩源的雪中送炭是重要原因。“源哥放假前就问我还来不来,我很感激他,所以答应一定来。”更重要的是,他喜欢这份工作的“正反馈”:“送外卖看能力,多劳多得。而且跑一单就有一单的钱,就像‘打怪兽刷副本’一样,有成就感。”
与张正阳的“经验丰富”不同,屈浩博和张凯博两人今年都是第一次接触骑手兼职,已经干了快一个月。
屈浩博是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声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去年暑假在新郑食品厂做过兼职。“一天要搬四五百个8斤重的模具盘,累得我晚上倒头就睡。”今年暑假,他主动在招聘平台应聘了美团骑手这份工作,“对比之下,送外卖更轻松些。”屈浩博说,“夏天站点有西瓜、水等避暑物资,订单快超时能提前报备,还有个人保险兜底……”更让他省心的是系统会智能规划取餐顺序,“按系统规划的1234路线走,基本不会有超时问题。”
天津交通职业学院汽修专业的张凯博则表示,此前的兼职没有一个干满一周的。“去年在工地上干过几天,太晒太累。今年我本来找了一家餐厅兼职,一个月1200块,每天10个小时,但杂活儿多,还会遇到不讲理的顾客。”大学同学向他推荐了美团骑手这份兼职,“说骑手比较自由,赚得也多。”这打动了他。
这次,张凯博已经踏踏实实干了20多天。
相当高的薪资确实是不少大学生选择外卖骑手作为暑期兼职的理由。长葛美团配送经理助理张艳艳算过一笔账,专送骑手每天送40-50单,日收入可达到160-180元,月收入能达到5000-6000元,“比奶茶店、超市这些暑期工岗位高不少。去年单量多,努力的能拿6000-7000元。”
河南轻工职业学院公共艺术设计专业的左昊燃,去年由哥哥带入行,今年主动再来,支撑他的,是朴素的信念:“劳动最光荣嘛,送外卖我觉得也是为人民服务!”
左昊燃细数过这份工作的价值:“我送的饭可以帮加班的人省出时间,可以帮宝妈减轻带娃负担……”
日常穿梭在街头巷尾,他眼中的不仅是复杂路况,还有“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爬高楼成了“免费锻炼身体”,天热流汗被视为“能排出体内毒素”。更让他高兴的是借着送外卖摸清全城美食:“哪家店干净,哪家店好吃,送得多了我门儿清!”
晴时有风阴有时雨:跑单路上的“难”与“暖”
“因为路上遭遇碰瓷超时,没想到顾客反过来开解我。”
美团专送骑手固定的“早九晚九”工作制,白天两小时的轮休(骑手分为“A”“B”两组在“14:00-16:00”或“16:00-18:00”休息)框定了这些青年们每天固定的生活节奏。
张正阳时常到下午两点或者四点休息的时候才去吃中饭,“有单子的时候就想多跑几个单子,真忙起来有时候就买个面包垫垫。”其他三人则是在临近饭点没单子时回家吃饭。
规律的日程下,是随时可能降临的挑战:突然瓢泼般的大雨、商家“卡餐”(出餐慢)、模糊的地址、联系不上的顾客、也可能是意想不到的纠纷。
直面冲突和委屈是必修课。张凯博有次遇上地址没有写清楚的顾客,他提前打电话询问,“但顾客直接下楼了没有看到我,等我过几十秒找到他时就被当面数落了一两分钟。”张凯博说起这些时面容平静,“还有次遇到写错楼层的,我又折返回去把餐从6楼拿到5楼,却还是得到了一个差评,另一个订单也因此超时了。”最委屈的一次,是等红绿灯时被蹬三轮车的老人撞倒,他起身后第一时间去扶老人起来,对方却倒地不起并反向他索要赔偿。
攥着超时的订单,他第一次体会到“委屈得说不出话”,沟通十几分钟无果,张凯博报警后才得以离开。
每天跑四五十单,一次最多接8个单,失误和无奈也在所难免。左昊燃曾经送错过两份餐,“一份贵的,一份便宜的,最后只能自己掏钱赔,毕竟是我出错了”;但更无奈的是被偷餐——有次他爬6楼送餐,下来发现外卖箱空了,“我只能开解自己,可能对方有难处吧”,他自己重新买了一份送给顾客。
但温暖是更常有的滋味。张凯博清晰地记得那次因遇到碰瓷超时了20分钟,“我很不好意思,让顾客晚那么久才拿到餐,但没想到,顾客听了解释,却反过来开解我。”说起这些细碎的暖心时刻,张凯博打开了话匣子,“有的单子要爬六七楼,一些顾客主动说下三楼接我”,“前些日子总下雨,不少顾客专门发信息跟我说雨天路滑,让我慢点跑,他们不急”。
其余人也颇有感触,屈浩博回忆起之前暴雨天送餐,顾客打伞下楼接他,“当时水位都已经漫过我车踏板了,我就跟他说,‘你别过来,等我骑车过去。’我想自己衣服已经湿了,就不要让他再蹚水了。他还给我了一个好评。”
“大部分人都还是挺好的。”张正阳的话收获了大家的一致赞同。
烈日暴雨下的避风港:新人骑手背后的支撑
“骑手们风里来雨里去的,都不容易,咱能帮点是点。”
面对送单路上的种种挑战,平台和团队为兼职的大学生骑手们提供了制度性保障。而城市街角的温情与小组成员间的互助,则是骑手背后更温暖的支撑。
每天骑着电动车穿梭在大街小巷,这些青年和长葛这座城市的连接也逐渐加深。张正阳跑单间隙常去义乌城曹氏鸭脖店歇脚。因为家离得近,常接到这家的单子,有天老板主动递来一瓶水,两人就此熟络起来。张凯博则常去益民街的北京烤鸭店,“老板以前就认识,现在因为送外卖更熟悉了,没单时就去坐坐。”
最常被骑手们提起的是益民街口的“茶与岛”饮品店,店主张广洁全年为骑手免费提供水和冰块,4元一杯的绿茶、柠檬水,骑手买只收3元。“骑手们风里来雨里去的,都不容易,咱能帮点是点。”张广洁说和骑手们相处就像家人一样,“有时候我不在,特意交代过店里小姑娘,骑手们自己拿着水杯过来接水就行。他们每次想喝水都来我这。真心换真心。”
“其实我们市也设了20多处爱心冰柜,但他们年轻孩子很多不好意思去拿。一般就是自己买水喝,一天得喝个三四瓶。”美团配送经理助理张艳艳补充道,“也有组长常常自费给组员买水喝。他们四个的组长浩源就是这样的。人可负责了,很照顾他们这一组组员。”
24岁的董浩源,是左昊燃、张正阳四人所在的小组组员们的坚实后盾。“有次我跟人撞了车,不知道怎么办,就打电话给源哥,源哥立马赶到现场帮我处理。”左昊燃说。小组内的互助也已成为习惯。“我有时候起不来,但是每天早上要考勤,多亏了左昊燃每天吃完早饭后打电话叫我。”张凯博说。
19岁的骑行日记:比薪水更重的收获
“一开始我分不清东西南北,现在看地址就知道大概在哪儿。”
张凯博的方向感比刚入行时好太多。“一开始我分不清东西南北,现在看地址就知道大概在哪儿。”他记得刚来时,防晒袖还没到,晒得胳膊脱了皮,“现在我就穿长袖外套跑,虽然热,跑多了就习惯了。”他计划用赚的钱给父母买礼物,余下的钱去新疆看赛里木湖,“自己挣钱有一种成就感。”
张正阳学会了控制情绪。“以前刚出新人保护期,单多又遇上商家‘卡餐’,就很急。因为怕超时,控制不住想骑快点。”但他发现急躁容易出事,“路上有时突然窜出来个人,反应慢一点就撞上了。”现在遇到困难,他会先停下车喘口气,“源哥跟我说,稳比快重要。”
左昊燃的速写本里多了不少新素材:街边的老槐树,晚上收摊的小吃车,雨天里下楼撑伞等他的顾客。“我在长葛长大,因为跑外卖,对长葛更熟悉了。”他赚的钱打算用来交学费,还要买画材,“艺术生开销大,得多跑几单。”
关于未来,四人各有考量。屈浩博明确表示会回归声乐专业,“我暑假选择送外卖就是想接触一下社会,顺便看能不能赚钱换部手机,以后肯定还是会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张正阳则考虑毕业后继续干美团骑手,“这里多劳多得,团队也靠谱”。左昊燃表示会考虑将“外卖骑手”列入毕业后求职的选项。张凯博则更务实,“临毕业时看汽修专业就业怎么样,不行就再来跑外卖——至少我现在知道,靠自己的双手赚钱,不丢人。”
夜幕渐深,四位大学生骑手的电动车灯在路口交错。左昊燃哼着歌回家;张正阳在群里询问组长明天的排班;张凯博看了眼手机,今天跑了38单,能给妈妈买件新衣服了;屈浩博计算着存款,离新手机又近了一步。
这个夏天,他们骑着电动车丈量着城市的距离,赚到的不只是学费和零花钱。那些在烈日暴雨下的坚持,与陌生人之间的体谅,还有对“付出就有收获”的亲身体验,成为了19岁这年,最实在的成长。
7点半,左昊燃揉着眼睛走出卧室,母亲把煎蛋盛进盘子,擦着手叮嘱:“快洗漱完来吃饭,吃完早点去开晨会。对了,记得叫上凯博!”一碗热粥,几句家常,构成了这个家的晨间日常。
8点50分,长葛美团站点的晨会准时开始,十几名专送骑手站成两排。组长董浩源扯着嗓子强调安全问题,“过路口要减速!”“有什么事就先报备!”前排的左昊燃精神饱满站得笔直,一旁的屈浩博低头系紧头盔带,侧后方的张正阳背着双手听得认真,后排的张凯博抬手推了推眼镜。
9点整,随着组长董浩源一声“上线”,四名利用暑假主动接触社会的19岁大学生,以外卖骑手的身份开始了新的一天。
从温室到烈日下:兼职不只是赚钱
“劳动最光荣嘛,送外卖我觉得也是为人民服务!”
对于这四名“05后”大学生而言,这份穿梭在烈日下的兼职,意义远不止于赚取学费和生活费。
19岁的张正阳是四人中经验最丰富的“老手”。作为郑州职业技术学院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准大二学生,他从16岁起就尝试过各种兼职:餐厅传菜、超市理货、搬运装修材料……最初的动力只是想给身上疼痛的母亲买个按摩仪,也给自己攒点零花。
只是谁也没料到,去年夏天,命运给了他沉重一击。高中毕业之际,母亲确诊癌症晚期,他辛苦攒下的钱如流水般花在医院,但母亲最终还是走了。还没走出悲痛,又要面临沉重的现实:父亲干不了重活没有收入,母亲治病欠的债还没还,大学录取通知书寄来时,来不及为考上大学感到喜悦,张正阳看到学费那栏的数字,心上仿佛压了块巨石,整宿睡不着。
张正阳跑遍了以前兼职的地方,却处处碰壁,老板们不是说“人满了”,就是劝他“还是先上学”。张正阳在街上晃了好几天,直到看见街角一张美团骑手的招聘广告。“当时连租电动车的钱都拿不出。”张正阳坦言,“但还是硬着头皮打了招聘电话。”
也是因此,张正阳认识了现在的组长董浩源。“源哥二话没说,就给我垫了租车钱。”靠着这份工作,张正阳凑齐了大学学费。
今年暑假,张正阳选择继续这份兼职,去年董浩源的雪中送炭是重要原因。“源哥放假前就问我还来不来,我很感激他,所以答应一定来。”更重要的是,他喜欢这份工作的“正反馈”:“送外卖看能力,多劳多得。而且跑一单就有一单的钱,就像‘打怪兽刷副本’一样,有成就感。”
与张正阳的“经验丰富”不同,屈浩博和张凯博两人今年都是第一次接触骑手兼职,已经干了快一个月。
屈浩博是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声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去年暑假在新郑食品厂做过兼职。“一天要搬四五百个8斤重的模具盘,累得我晚上倒头就睡。”今年暑假,他主动在招聘平台应聘了美团骑手这份工作,“对比之下,送外卖更轻松些。”屈浩博说,“夏天站点有西瓜、水等避暑物资,订单快超时能提前报备,还有个人保险兜底……”更让他省心的是系统会智能规划取餐顺序,“按系统规划的1234路线走,基本不会有超时问题。”
天津交通职业学院汽修专业的张凯博则表示,此前的兼职没有一个干满一周的。“去年在工地上干过几天,太晒太累。今年我本来找了一家餐厅兼职,一个月1200块,每天10个小时,但杂活儿多,还会遇到不讲理的顾客。”大学同学向他推荐了美团骑手这份兼职,“说骑手比较自由,赚得也多。”这打动了他。
这次,张凯博已经踏踏实实干了20多天。
相当高的薪资确实是不少大学生选择外卖骑手作为暑期兼职的理由。长葛美团配送经理助理张艳艳算过一笔账,专送骑手每天送40-50单,日收入可达到160-180元,月收入能达到5000-6000元,“比奶茶店、超市这些暑期工岗位高不少。去年单量多,努力的能拿6000-7000元。”
河南轻工职业学院公共艺术设计专业的左昊燃,去年由哥哥带入行,今年主动再来,支撑他的,是朴素的信念:“劳动最光荣嘛,送外卖我觉得也是为人民服务!”
左昊燃细数过这份工作的价值:“我送的饭可以帮加班的人省出时间,可以帮宝妈减轻带娃负担……”
日常穿梭在街头巷尾,他眼中的不仅是复杂路况,还有“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爬高楼成了“免费锻炼身体”,天热流汗被视为“能排出体内毒素”。更让他高兴的是借着送外卖摸清全城美食:“哪家店干净,哪家店好吃,送得多了我门儿清!”
晴时有风阴有时雨:跑单路上的“难”与“暖”
“因为路上遭遇碰瓷超时,没想到顾客反过来开解我。”
美团专送骑手固定的“早九晚九”工作制,白天两小时的轮休(骑手分为“A”“B”两组在“14:00-16:00”或“16:00-18:00”休息)框定了这些青年们每天固定的生活节奏。
张正阳时常到下午两点或者四点休息的时候才去吃中饭,“有单子的时候就想多跑几个单子,真忙起来有时候就买个面包垫垫。”其他三人则是在临近饭点没单子时回家吃饭。
规律的日程下,是随时可能降临的挑战:突然瓢泼般的大雨、商家“卡餐”(出餐慢)、模糊的地址、联系不上的顾客、也可能是意想不到的纠纷。
直面冲突和委屈是必修课。张凯博有次遇上地址没有写清楚的顾客,他提前打电话询问,“但顾客直接下楼了没有看到我,等我过几十秒找到他时就被当面数落了一两分钟。”张凯博说起这些时面容平静,“还有次遇到写错楼层的,我又折返回去把餐从6楼拿到5楼,却还是得到了一个差评,另一个订单也因此超时了。”最委屈的一次,是等红绿灯时被蹬三轮车的老人撞倒,他起身后第一时间去扶老人起来,对方却倒地不起并反向他索要赔偿。
攥着超时的订单,他第一次体会到“委屈得说不出话”,沟通十几分钟无果,张凯博报警后才得以离开。
每天跑四五十单,一次最多接8个单,失误和无奈也在所难免。左昊燃曾经送错过两份餐,“一份贵的,一份便宜的,最后只能自己掏钱赔,毕竟是我出错了”;但更无奈的是被偷餐——有次他爬6楼送餐,下来发现外卖箱空了,“我只能开解自己,可能对方有难处吧”,他自己重新买了一份送给顾客。
但温暖是更常有的滋味。张凯博清晰地记得那次因遇到碰瓷超时了20分钟,“我很不好意思,让顾客晚那么久才拿到餐,但没想到,顾客听了解释,却反过来开解我。”说起这些细碎的暖心时刻,张凯博打开了话匣子,“有的单子要爬六七楼,一些顾客主动说下三楼接我”,“前些日子总下雨,不少顾客专门发信息跟我说雨天路滑,让我慢点跑,他们不急”。
其余人也颇有感触,屈浩博回忆起之前暴雨天送餐,顾客打伞下楼接他,“当时水位都已经漫过我车踏板了,我就跟他说,‘你别过来,等我骑车过去。’我想自己衣服已经湿了,就不要让他再蹚水了。他还给我了一个好评。”
“大部分人都还是挺好的。”张正阳的话收获了大家的一致赞同。
烈日暴雨下的避风港:新人骑手背后的支撑
“骑手们风里来雨里去的,都不容易,咱能帮点是点。”
面对送单路上的种种挑战,平台和团队为兼职的大学生骑手们提供了制度性保障。而城市街角的温情与小组成员间的互助,则是骑手背后更温暖的支撑。
每天骑着电动车穿梭在大街小巷,这些青年和长葛这座城市的连接也逐渐加深。张正阳跑单间隙常去义乌城曹氏鸭脖店歇脚。因为家离得近,常接到这家的单子,有天老板主动递来一瓶水,两人就此熟络起来。张凯博则常去益民街的北京烤鸭店,“老板以前就认识,现在因为送外卖更熟悉了,没单时就去坐坐。”
最常被骑手们提起的是益民街口的“茶与岛”饮品店,店主张广洁全年为骑手免费提供水和冰块,4元一杯的绿茶、柠檬水,骑手买只收3元。“骑手们风里来雨里去的,都不容易,咱能帮点是点。”张广洁说和骑手们相处就像家人一样,“有时候我不在,特意交代过店里小姑娘,骑手们自己拿着水杯过来接水就行。他们每次想喝水都来我这。真心换真心。”
“其实我们市也设了20多处爱心冰柜,但他们年轻孩子很多不好意思去拿。一般就是自己买水喝,一天得喝个三四瓶。”美团配送经理助理张艳艳补充道,“也有组长常常自费给组员买水喝。他们四个的组长浩源就是这样的。人可负责了,很照顾他们这一组组员。”
24岁的董浩源,是左昊燃、张正阳四人所在的小组组员们的坚实后盾。“有次我跟人撞了车,不知道怎么办,就打电话给源哥,源哥立马赶到现场帮我处理。”左昊燃说。小组内的互助也已成为习惯。“我有时候起不来,但是每天早上要考勤,多亏了左昊燃每天吃完早饭后打电话叫我。”张凯博说。
19岁的骑行日记:比薪水更重的收获
“一开始我分不清东西南北,现在看地址就知道大概在哪儿。”
张凯博的方向感比刚入行时好太多。“一开始我分不清东西南北,现在看地址就知道大概在哪儿。”他记得刚来时,防晒袖还没到,晒得胳膊脱了皮,“现在我就穿长袖外套跑,虽然热,跑多了就习惯了。”他计划用赚的钱给父母买礼物,余下的钱去新疆看赛里木湖,“自己挣钱有一种成就感。”
张正阳学会了控制情绪。“以前刚出新人保护期,单多又遇上商家‘卡餐’,就很急。因为怕超时,控制不住想骑快点。”但他发现急躁容易出事,“路上有时突然窜出来个人,反应慢一点就撞上了。”现在遇到困难,他会先停下车喘口气,“源哥跟我说,稳比快重要。”
左昊燃的速写本里多了不少新素材:街边的老槐树,晚上收摊的小吃车,雨天里下楼撑伞等他的顾客。“我在长葛长大,因为跑外卖,对长葛更熟悉了。”他赚的钱打算用来交学费,还要买画材,“艺术生开销大,得多跑几单。”
关于未来,四人各有考量。屈浩博明确表示会回归声乐专业,“我暑假选择送外卖就是想接触一下社会,顺便看能不能赚钱换部手机,以后肯定还是会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张正阳则考虑毕业后继续干美团骑手,“这里多劳多得,团队也靠谱”。左昊燃表示会考虑将“外卖骑手”列入毕业后求职的选项。张凯博则更务实,“临毕业时看汽修专业就业怎么样,不行就再来跑外卖——至少我现在知道,靠自己的双手赚钱,不丢人。”
夜幕渐深,四位大学生骑手的电动车灯在路口交错。左昊燃哼着歌回家;张正阳在群里询问组长明天的排班;张凯博看了眼手机,今天跑了38单,能给妈妈买件新衣服了;屈浩博计算着存款,离新手机又近了一步。
这个夏天,他们骑着电动车丈量着城市的距离,赚到的不只是学费和零花钱。那些在烈日暴雨下的坚持,与陌生人之间的体谅,还有对“付出就有收获”的亲身体验,成为了19岁这年,最实在的成长。